2025第21届北京国际烘焙展览会(Baking China)

贝果中间的“洞洞”有什么作用?

首页    贝果中间的“洞洞”有什么作用?

众所周知,烘焙赛道常常能卷出爆品,而专注于某一品类的品牌也屡见不鲜。像西树泡芙、玛嘉烈蛋挞以及KUMO KUMO芝士蛋糕,都凭借各自领域的专业打造出了独特的品牌形象。

 

但要成功推出一款烘焙大单品并不容易,例如唐恩都乐,曾以特色的“甜甜圈+咖啡”组合立足,但最终还是大量关闭了门店。同样,曾经一度被炒至300元一只的银座仁志川的生吐司,如今也不再需要排队等候或找黄牛购买了。

 

 

在烘焙市场日渐健康化、正餐化和日常化的趋势下,贝果正逐渐成为新的热门选择。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,与“贝果”相关的内容已累积超过170万条,其关注度远超欧包、舒芙蕾和可颂等烘焙品类,成为这一领域的新星。

 

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,贝果中间都有一个洞,且这个洞的大小并不统一,有的细小如针眼,有的则大得使贝果看起来类似于甜甜圈。那么这个洞在贝果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而贝果又是如何赢得中产的青睐的呢?

 

 

贝果的洞有何作用?

 

贝果这款造型类似甜甜圈、口感却与中国馒头相仿的面包,其特色之一便是中央的那个洞。不要小看这个洞,它的作用可大着呢!

 

首先,这个洞是烘焙出完美贝果的关键。与众多面包不同,贝果在烘烤前需要经过水煮这一步骤。水煮时,面团表面的淀粉会糊化,形成一层光滑且透明的薄膜。这层薄膜会阻碍外部水和空气进入面团内部,使得面团内部的气孔变得小而密集。烘烤时,糊化层迅速固化,进一步阻碍了面团的膨胀。因此贝果面团相比其他面包更难烤透。而这个洞便增加了受热面积,确保贝果能够均匀受热,烤得更加熟透,色泽也更加诱人。

 

不仅如此,这个洞还有一定的实用价。过去纽约街头的小贩常将贝果穿在棍子上出售,既方便又实用。现在,商店也常利用这个洞来堆叠和展示面包,节省空间的同时又增添了趣味性。

 

 

贝果的起源与发展

 

贝果的历史很长,大约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波兰犹太人社区。最初,它被命名为“bajgiel”或“beigel”,这个名字来源于德语的“Beugel”,意为“扭曲的面包”。在犹太教中,斋戒日有着严格的饮食规定,而贝果作为一种简单的面包,恰好满足了这一特殊时期的食用需求,因此成为了斋戒日的常见选择。

 

19世纪末,随着大量波兰犹太人移民到美国,贝果也被带到了这片新大陆。来到美国的贝果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,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常见的早餐食品,并发展出了多样化的口味和配料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贝果已然成为美国餐桌上的标志性食品之一,其受众不仅局限于犹太人社区,更赢得了其他族裔的喜爱。

 

 

当然,除了波兰和美国,贝果在其他地区也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。以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为例,20世纪初,随着东欧犹太移民的涌入,贝果在这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。蒙特利尔的贝果通常更大、更厚,烘烤时间也更长,从而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口感和外观。

 

几十年来,贝果已经成为了蒙特利尔的特色美食,深受人们喜爱。这里的贝果店因其独特口味和传统制作工艺而声名远扬,吸引了众多本地居民和游客慕名而来。

 

于此同时,贝果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,包括中国、澳大利亚、英国等国家。贝果所到之处,人们都根据当地的口味和文化传统对贝果进行了创新和改进。

 

 

贝果其实就是大馒头?

 

上次小编在写贝果的时候,一位读者在后台留言,说她第一次给妈妈买贝果,结果妈妈惊讶地问道:“这不就是馒头吗?”

 

的确,在某种程度上,贝果与馒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。它们都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,面粉是这两种食物共同的基石。

 

面食以其特有的口感和麦香而受人喜爱,简单却越嚼越香。面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公元前8500年,在西亚的“肥沃月湾”地带,人们开始广泛种植六倍体普通小麦,这是现代小麦的原型。从那时起,小麦作为主食逐渐在西亚流行开来,并传播到欧洲和亚洲各地,演绎出各具特色却又相似的美食文化。

 

 

然而,贝果与馒头也有着显著的不同!

 

贝果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:高筋面粉、酵母、水和盐按比例混合,面团成型后切割成小块,精心搓圆,在开水中煮熟,最后再放入烤箱烘烤至诱人的金黄色。

 

作为一种多变的面包,贝果以其丰富的口感和种类吸引着不同的食客。原味贝果以酥脆的外皮和柔软的内心成为经典之选;全麦贝果则更注重健康,采用全麦面粉制作,富含纤维和营养。此外,还有各种创新口味的贝果,如芝麻、葱香、大蒜、杂粮等,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香气,满足着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。

 

相比之下,馒头的制作则更为简单:面粉、酵母、水混合搅拌成面团,经过发酵后分割成小块,蒸熟即可食用。不过,如果这样描述的话,烤馒头片与贝果在口感上似乎更为接近。

 

 

贝果:烘焙市场的新星

 

贝果并非一夜之间崭露头角,这款嚼劲十足、低糖低脂的面包其实已经在中国烘焙界默默耕耘多时,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粉丝。

 

早在2016年,像北京的The Daily Bagel和上海的翠贝果这样的品牌,就已经开始尝试专门的贝果店铺模式,至今仍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。

 

到了2021年,Tims咖啡凭借贝果迅速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。仅在2022年,Tims就卖出了超过950万个贝果及其相关产品,足以看出贝果作为其核心产品的强大吸引力。

 

 

Tims中国的CEO卢永臣在接受采访时透露,虽然Tims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并未主推贝果,但贝果的销售和复购率持续攀升,且顾客反馈极佳。一个好的产品类别需满足有生命力、美味且健康,同时还要能满足全天的需求,即要足够日常化。目前来看,贝果完美符合这些标准。

 

贝果自18世纪在纽约兴起以来,就展现了其不凡的生命力。其宗旨是“Everything Bagel”,意味着贝果的饼胚风味各异,馅料搭配随心所欲,低糖低脂的配方让贝果变化无穷,从不单调。

 

无论是早餐、午餐、下午茶还是晚餐、夜宵,贝果都能完美融入其中。其原汁原味的嚼劲口感,或是为迎合中国口味而进行的创新改良,都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。

 

 

各大烘焙品牌也看中了贝果的天然优势,纷纷打造自家的贝果爆品。从纽约贝果博物馆的别致口味,到FASCINO的高颜值贝果,再到Tims融合中式风味,每个品牌都在贝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差异化的创新,并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响。

 

从消费者角度看,贝果的产品属性与主流消费群体的画像和购买习惯高度契合。数据显示,烘焙市场的主要消费者是中青年,特别是22-40岁的人群,占比高达88.1%。这部分年轻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,而贝果的低油低糖特点使其成为他们的首选。同时,“贝果夹一切”的便捷搭配方式也深受白领群体的喜爱。

 

在这个健康为先的时代,贝果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属性脱颖而出,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青睐。值得一提的是,贝果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。像上海的网红贝果店Bagels&Schemars Cafe就因其独特的品牌故事而走红,贝果已然成为健康管理、轻松生活态度和精英文化的象征。

 

 

总结

 

百度指数显示,自2021年起,贝果的搜索量显著上升,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。众多报道纷至沓来,媒体从品牌模式、实体店感受、口味评述等多个维度,深入探讨了贝果这一烘焙类别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。

 

转眼间到了2024年,烘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,经历了数次重整。然而,贝果所蕴含的商业价值、健康意义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,仍旧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和消费者的深厚喜爱。贝果,作为这一领域的明星产品,其未来的创新方向、烘焙品牌可能的新策略,以及烘焙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是否有固定模式,都是值得我们持续追踪的热点话题。
 

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

2024年4月24日
浏览量:0
收藏